尤物 作者: 段晓琳 出版社: 光启书局 副标题: 太平洋的丝绸全球史 原作名: An Object of Seduction: Chinese Silk in the Early Modern Transpacific Trade,1500-1700 译者: 柴梦原 出版年: 2024-7 页数: 279 装帧: 精装 丛书: 海路与陆路 ISBN: 9787545220025 豆瓣评分8.2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一条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一部跨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史 ☆中国明朝与西班牙治下的美洲,两大帝国的交流碰撞 ☆汉学家伊沛霞、海洋史学者陈博翼、全球史学者乔瑜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16—17世纪,中国丝绸风靡太平洋两岸,从王公贵胄的独有之物变为跨越社会阶层的“尤物”。跨洋丝绸贸易的出现,象征着全球商业网络的形成,一种世界性的物质文化随之产生。与印度洋航路相比,太平洋航路的独特之处是将明代中国与西班牙帝国直接联系在了一起。这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会在美洲市场流行?面对丝绸全球化的浪潮,明代中国和西班牙的应对有什么异同?全球世界,如何影响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本书通过跨太平洋的对比,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 【名人推荐】 这本书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16—17世纪中国与美洲“新大陆”之间的丝绸贸易。它向我们展示,当我们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特别是深入关注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参与者时,我们能够获得多少新知。 ——伊沛霞,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与林林总总论述“大帆船贸易”的作品不同,本书关注的是太平洋两侧的交融互动,即中国丝绸在中国东南、西属菲律宾和墨西哥的生产、流动和消费文化时尚,引领我们重新思考近代早期“物”的全球史以及由此映射出的全球化的“过程”。 ——陈博翼,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丝绸一直是全球史研究的宠儿,本书则在内容与方法上都呈现了新意:以中国丝绸的全球流行为契机,以16—19世纪的跨太平洋贸易为纽带。 ——乔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 段晓琳,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宋代到明代的社会文化史,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史,尤其是城市史、环境史、视觉与物质文化。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获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博士阶段师从著名汉学家伊沛霞。著有《西湖的诞生:宋代的文化地标》(The Rise of West Lake: A Cultural Landmark in the Song Dynasty)等。 译者简介 柴梦原,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中国艺术史专业博士候选人,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伦敦大学亚洲与非洲研究学院艺术史与考古学系。
0212-YW18.17MB
0212-YW.jpg69.33KB
0212-YW.zip18.1MB
网站声明:
1. 该网盘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需要您自行判断,点击下载地址直接跳转到网盘官方页面。本站链接通过程序自动收集互联网公开分享链接,本站不储存、复制、传播任何网盘文件,也不提供下载服务。
2. 本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杜绝一切违规不良信息,如您发现任何涉嫌违规的网盘信息,请立即向网盘官方网站举报,并及时反馈给我们进行屏蔽删除。
3. 本站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个人隐私保护,如有网盘链接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向网盘官方网站举报,并参见本站《版权说明》提供书面材料联系我们屏蔽删改。
1. 该网盘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需要您自行判断,点击下载地址直接跳转到网盘官方页面。本站链接通过程序自动收集互联网公开分享链接,本站不储存、复制、传播任何网盘文件,也不提供下载服务。
2. 本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杜绝一切违规不良信息,如您发现任何涉嫌违规的网盘信息,请立即向网盘官方网站举报,并及时反馈给我们进行屏蔽删除。
3. 本站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个人隐私保护,如有网盘链接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向网盘官方网站举报,并参见本站《版权说明》提供书面材料联系我们屏蔽删改。